新聞詳情
枯山花道
枯山花道:由道家文化衍生出的平民花道
“我心里想,干嘛要用非常漂亮的花材插花?如果花本身就很美了,你不管怎么插它都很美,我們就是要用隨處可以取得、別人感覺沒有用的東西,比如枯木啊、樹皮啊,通過我們的手把它們的美創造出來,不是更好嗎?”
2014年,學習花藝14年的王德成,因為這樣的初衷創立了枯山花道。這6年來,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他的插花風格,評價說“材料隨手可得,非常適合百姓插花,且陰陽之道,枯榮相生,跟中國道家思想高度吻合。”
從小喜愛花草,沉醉國學文化
1998年,剛剛職高畢業的王德成,跟隨叔叔從福建閩北的大山里,來到閩南廈門。沒有文憑,也沒有一技之長的他,打過很多零工,叔叔覺得不是長久之計,對他說:“你從小喜歡到大山里挖花草種花,不如就去花店工作吧!”
于是2000年起,王德成進入花店行業,做過送貨員、學徒、花藝師。2009年,他參加省里的插花大賽,恰好中國插花花藝資深大師王蓮英、蔡仲娟當評委,并且做了傳統插花的講座,他聽了感覺特別生動,覺得這才是他真正想要學習的東西;2011年,廈門舉辦秋季“佛事用品茶博會”,他又看到展館里展出的我國臺灣中華花藝作品,以及舞臺上的茶道、花道、香道表演。從此,“花道”兩個字就在他的腦海中揮之不去!
他感覺從事傳統插花才是幸福的,結識文人墨客,從中體會人的品德修為,是他一輩子都愿意去追求的事業。
那個時候王德成收入不多,不能支撐他去北京、上海學習,也無法負擔中華花藝的學費,他就去圖書館查閱中日插花的圖書,也參加過很多茶博會的活動,跟周圍從事茶道、書畫和古琴行業的朋友交流學習。
記得第一次聽到古琴的聲音,那種韻律一下就砸到他的心里面去,讓他很安靜,感覺很有回味??吹綍ń绲呐笥褜懶胁?,那種寥寥幾筆揮灑自如的感覺,也一下子震撼到了他。
他陷入了國學文化的樂園里,開始跟隨廈門大學的教授學習國學和古琴。他思考:是不是能把古人的哲學思想,尤其是中國道家的思想運用到插花里面,通過插花將其表現出來?
此時的他,正處在插花的瓶頸期,他感覺自己內心缺少了一股勁兒,插的花缺少神韻和意境。而道家的思想,陰陽之道,剛柔并濟,動靜結合,正好可以融入到插花的思想中去,讓他找到自己。
沒錢學插花的經歷,也讓他產生了一種愿望:人人都可以插花,隨處都可以取材,插花不要花很多錢去學習,也不用買很貴的花來創作,生活里到處都有素材。就像別人覺得沒有用的枯木、樹皮,都可以通過創作去呈現它的美。
現在很多人都很浮躁,他想通過插花、通過國學,讓人們急躁的心沉靜下來,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2014年,王德成創立了枯山花道,主張以陶、石、木、竹為核心材料,倡導禪性、自然、貼近生活的鄉土文化,把失去生命的干花、枯荷、粗陶、爛石、朽木、破竹等材料融入插花,再次煥發出生命意義,讓陳設出的鮮花盡可能長時間放置。講求自然、本真、禪韻。
伴隨著流派的創立,王德成也始終跟隨著書法、繪畫、雕刻、古琴的老師們品茶論道,研修國學,他從這些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,并游山逛水,師法自然。
“無為”為基礎理論,追求“樸”的境界
在對傳統插花和國學文化的領悟中,王德成對枯山花道的藝術思想是這樣闡述的:“枯”,代表著枯木長青、山巒峻偉,它植根于道家文化陰陽理論,追求枯榮相生的獨特意境。
“枯”是用獨特的手法反襯出鮮花的嬌嫩和美好,枯榮之間猶如素描的明暗交界線,捕捉到花草最驚艷的那一瞬間,將其精巧地再現。
“山”,寓意為“仁者樂山”。它是這一流派獨特的造型手法,常在花叢中穿插些許“石材”等自然元素,作為配件,讓觀者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。它也在延伸了空間感的同時,力求將中國人的山水田園夢展現在觀者眼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枯山花道在“無為”思想基礎上,延伸出對“樸”的審美追求。樸,是王德成倡導的一種插花固定法,它類似于“撒”,但是王德成借鑒了《道德經》的思想,把它稱為“樸”,以強調它的自然、樸素和質樸,而“樸”的很多手法都是他所獨創的,而且他主張可以使用任何自然材料固定花枝,非常具有實用性。
除了研修《道德經》的思想之外,王德成也在學習《易經》的思想。
“《易經》對我們傳統插花影響很大,這就像學中醫不去了解陰陽,就學不好中醫;學傳統插花不了解陰陽,作品也插不出那種意境來。”王德成說。他認為一個好的作品,里面有陰陽,有矛盾,有對立,有剛柔,也有動靜。
作為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年輕人,創立自己的花道,難道就不怕遭到非議嗎?王德成說:“只要秉持著善心善念做事,就不在乎其他。”而他的交往圈子,也多是茶道、古琴、香道等行業人士,學員也多以這些領域為主,目前學員已經有五百多人。
談到中國花道流派的現狀,王德成表示,真正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底蘊的流派,必須要有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素養積淀才行。“我們絕不能沒有自己的一國之風。”而他愿意在這條路上終其一生去探索。
枯山花道的創立人王德成
電話:13346351065 手機:13346351065 聯系人:郭玉龍 地址:聊城市振興西路5號
版權所有 2008-2012 保留所有權利 技術支持:聊城宏遠網絡